文章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5/today-o10.htm
作者:周桂田〔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生醫暨科技倫理中心政策組召集人〕
日期:2010/10/05
近期社會上出現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認為學術界、藝文界、環境團體、清大學生等反對國光石化案即反對國內石化產業,並舉出世界主要國家皆維持一定的乙烯產能,因此,反對國光石化者即未顧慮到國家主要產業如紡織業、汽車零組件、電子資訊或「反對人士口口聲聲要推動的」綠能產業等皆需要石化原料云云。會出現類似此種牛頭不對馬嘴的觀點,看來經濟部要負最大的責任。
經濟部在強力推銷國光石化的政策環評中,犯了非常大的偏誤,亦即如果國光石化不蓋,台灣乙烯產量數年後將不足,或將嚴重受制於台塑。此政策論述可以從幾個觀點來討論。
第一,經濟部的政策環評書對於台灣乙烯的產量需求估計,基本上是完全站在台灣未來二十年仍然偏重製造業的經濟模型來推估,這樣的推估假設值得各界公開討論。台灣的產業結構事實上已經面臨從加工製造轉向知識經濟之服務發展之巨大轉型,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的產業結構在2008年服務業GDP已達73%,而製造業GDP則為25%。因此重要的是,未來台灣經濟之走向已經無法以傳統的製造業經濟模型來思考,不論新興的文創、綠能、雲端科技的規劃成長,未來即使紡織業、零組件、資訊、太陽光電或風能產業,是否需要這麼高額的乙烯,需要更精緻的總體規劃。而學者提出目前乙烯的產量與產值,有相當多的部分朝向低附加價值、高污染的外銷導向規劃,並非沒有道理。
第二,政策環評過度強調國光石化在該規劃廠址非蓋不可的觀點,而嚴重地忽略向社會大眾提出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任何先進國家在推動一產業政策時,即需同時提出不同的替代方案,包括沒有國光石化時產業政策的調整、面臨五輕關廠後三輕四輕產能的調整及技術的變動,以符合我國上述所提及各項基礎製造或新興科技、綠能產業充足的乙烯需求,同時考量國際減碳公約的要求與壓力。
第三,上述替代評估(alternative assessment)則在於考量面臨外部的環境、健康、食品安全、地層下陷、濕地滅絕、農漁業生存等風險,主管機關應勇於提出的解決策略。支持國光石化建廠者,可能會害慘台灣的石化產業,已經有數位重量級學者提出未來該廠可能會因地球暖化泡在海中的風險;總不能為了一昧短視的支持建廠,而把眼睛閉起來,說沒看到當地居民每四年必須抬高房子一次、高鐵沿線支柱下層的問題、水資源分配的不正義、未來食品污染風暴、當地漁民蚵民的生計、國際級濕地的破壞,以及連對岸中國都力圖保護的中華白海豚滅絕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嚴重的風險,已經有學者提出離岸三十公里建廠的建議,值得慎重考慮。
經濟部不清不楚的政策環評論述,不但缺乏前瞻性與國家引導性,而似乎喜好援用過去之瘦鵝理論,經濟成長優先、環境、健康嚴重污染擺一邊。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2005年當彰化鋼聯戴奧辛污染高出歐盟375倍時,當時工業局長力阻環保署將之勒令停工,其理由為將阻礙2008國家重點經濟成長計畫。問題是,我們還需要這樣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思維嗎?難道,沒有更前瞻的、具有永續或解決爭議的替代方案嗎?
至於,論者提及國光石化原廠原地不蓋,未來台灣乙烯將仰台塑的鼻息云云,也露顯露隱的出現在經濟部的國光石化政策環評書。此種觀點實誤導大眾,好像將台灣比擬成因政商勾結而可以嚴重市場獨佔、沒有公平交易規範、沒有經濟治理、任其上下腐敗操弄的若干第三世界國家。最後,重要的是,面對這麼大的科技產業政策爭議,要將最後的決策交給已不受信賴的環評大會,恐有疑問。政府是否應暫停下來,召開公開、透明、多元的政策風險溝通,答案應該很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