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5日
參與連署學者護農環保反國光石化案的台灣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表示,必須要淘汰高耗能產業,發展農業及再生能源等永續產業,民眾才有工作、糧食。
全台學者教授所發起的環保護農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已有758位教授連署,並有1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提案反對國光石化案。
前述連署案也獲中研院院士響應,繼周昌弘、陳建仁、林明璋,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已加入連署,並可能參與 8月間學界將召開的記者會。李遠哲接受中央社專訪,闡述他參與連署的核心價值。
李遠哲指出,「有些人以為經濟開發,我們才有實力把 CO2排放減少;但時間有限,若2050年還不能做到大轉變,很多人還不相信,全世界就要說Bye-Bye了。」
他說,做為科學家,他不想用危言聳聽的話恐嚇人,但地球負荷超量、快達極限;只要人慢慢走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風調雨順”的生活方式,CO2排放量自然會大量減少。
何以一再重申國際科學界認為走先進國家的路行不通,必須全體人類全面性改變生活方式,地球才有救?他說,目前台灣毫無改變作為的跡象,但像德、日都在環保產業上做過很大努力,也還沒達到目標,“台灣是根本沒有負起我們僅有的責任。”
對於國際興起推動少肉、素食生活方式,素食人口增加中。他表示支持。他舉例,以3、4及5公斤穀物依序產出1公斤雞肉、豬肉及牛肉而論,飲食方式對生態的影響,確實存在效率差異;但政府不能要民眾節能,卻開發國光石化,如此的話,大方向上根本是錯的!
他說,人比動物還可怕,需要改變很多面向上的生活方式,從無限度變成有限的。
身為國際科學理事會下任理事長,李遠哲說,該會一直推動與災害有關的工作,明年起則要推動永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包含對環境變遷的預測、觀察及因應。
但他也感慨的說,每次出訪開會,他總對台灣人均每年CO2排放量達12到13公噸,為全球均值 4.7到4.8公噸的數倍感到不自在;雖然他對政府提供過意見,政府也一直說好,但總是沒有降下來。
他質疑,「如果全球都在努力,台灣卻不努力,這些(石化等CO2高排放量)產業發展之後,真的會帶來效益嗎?以為這些排放量可以賣得出去嗎?」他預測,賣不出去的!”
他也長年質疑,能源局隸屬經濟部,經費來自中油跟台電,而後2者對節省能源使用效率都沒有什麼概念;還有報導指出,今夏很熱,電需求量增20%,因此還要擴充發電量;顯示這些單位對整個人民的福趾、社會的發展,跟他們自身所想的,落差太大。
他們試問上述企業,若只考慮企業利益,其利益又不是人民要的利益,能永遠存在嗎?
他也提醒政府,如果讓把錢從海外帶回來的人發展房地產,也只會讓房產變貴,對將來不會有用;反之,若投注在再生能源或使生活更有效能的產業上,民眾反而都會有工作,而且對將來的發展是會有幫助的。
他認為,政府 4年改選,易短視;學術界反而看得遠,需與政治人物進行更多溝通與說服。
他強調,“國家的發展重點是要怎麼發展風調雨順的好生活。要對發展什麼是好發展,做討論!”若台灣真要減碳,應致力於工業升級,把高耗能產業淘汰掉;並發展各種與將來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延續發展永續產業的觀點。他提醒政府,全球人口今年已68億人,2050年將達90億人口;氣溫又慢慢上升中,洪水發生頻率也在增加,溫度上升1度,極端氣候會增加10倍左右。
他預警,50年內,全球人口將增30%、糧食減10%,屆時“我們吃什麼呢?”而且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0%,糧食70%都是進口的,以後買也買不到!現在卻有很多休耕地,並要“把很多農地慢慢要變工業用地,這是不對的!這完全是走錯路的!”
他強調,「為發展工業使用農業地的思想是不對的!」因為50年後,全世界農產品都不夠,以為參加世貿組織(WTO)可以從國際市場買到糧食是錯的,到時候想買也買不到的。
台灣整個社會的發展必須要重新檢討,不要短視,CO2要減量,農業生產不能一直轉變為工業用地;農村一定要養活很多人,不能讓農業產值很低,把人趕到大都會裡,不然到時候要買也買不到食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