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學術言論自由 反對鴨霸財團欺壓研究學者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421終極之戰 看國光石化的環評和政治

文章出處: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9342
孫窮理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張心華

「台南東山反永揚掩埋場」和「苗栗灣寶反後龍科技園區」的勝利戰報接連傳來,在總統大選的氣氛下,環境議題轉為重要的軸線,環保人士心裡面期待的,大概就是「下一個就是國光石化」了。4月21號(四),國光石化第五次初審會議將在環保署舉行,在「不能再拖」的氛圍下,做出決定的可能性極高。

目前國光已經把「最終版」的環評報告書送進了環保署;我們在這裡,把這份1千多頁的環評報告書,做一個重點提要的整理,由於國光案,可以說是環評史上各據立場的專家、環團規模最大、交手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在必須不斷回應各種挑戰的情形下,這份「最終版」環評,也具有相當的價值,我們就從這裡開始。

國光石化的用水分析圖
(點小圖可放大,製圖:孫窮理,出處)

國光鬆口:若無大肚堰,用水靠海淡

在環評報告裡,回應環委要求提出目前也還在環評中的「大肚溪攔河堰」,這個國光的水源,如果環評沒有過的話,該怎麼辦?國光石化終於鬆口,表示如果沒有大肚溪攔河堰,將使用「海水淡化」這個過去被他們認為成本過高的方式取水,至於在環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濁水溪自強大橋下游」的取水計劃,國光石化也宣佈放棄,這可能是在這個最終版的環評報告裡,國光石化最大的讓步。

在國光石化縮小範圍之後,彰化大城含放流水的總致癌風險是2.75×(10的負5次方),雲林麥寮是2.15x(10的負5次方),鄰近六鄉鎮總計是2.04×(10的負5次方),也就是超過了美國環保署對於「可接受的風險(acceptable risk)」的界線,以及台灣環保署的《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10的負6次方」的標準。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環評提出了在與「中科四期」加成計算後,環評報告說,大城的致癌風險,沒有顯著影響;在與六輕加成之後,雲林麥寮的有機性揮發物致癌風險從1.87×(10的負5次方),成為6.55×(10的負5次方),也就是說,算跟不算六輕的影響,風險的評估就會差到大約3.5倍;報告中也強調了中科四期和六輕的資料,或者因為統計方法的不同,或者因為無法取得,所以只能自己計算。

健康風險評估就這樣了,請環委心證

去年4月環保署通過《技術規範》後爭議不斷,重點之一在於環保署只要求進行「增量」風險評估,開發單位可以忽略鄰近地區的既有污染,在這個區域裡,除了國光、中科四期、六輕之外,還有中科三期、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化、正隆紙廠、豐興鋼鐵廠、后里焚化爐、彰濱工業區,甚至將來可能的彰化火力發電廠、二林精機等大型污染源,以及數不清的小型污染源,在只計「增量」的邏輯下,無法真正掌握風險;而各污染源的風險,在資訊不互通的情形下,真的要加成計算也相當困難,這使得「健康風險評估」很難接近多重污染源的真實情形。

在報告裡,國光依《技術規範》提出了「排放管理與減量」、「製程技術定期更新」、「洩漏源監測」、「化學品使用管制」…等幾個「最佳可行風險管理策略」,也只能宣示性地要減低丙烯腈、1,3丁二烯、甲醛與苯等幾個主要致癌物質的排放,而既然這個由開發單位委託的報告,怎麼樣也算不出一個「可接受的風險」的數字出來,那麼在環評報告裡,那些宣示性的目標,是不是能降低風險?也許,就如環委所說的「只能心證」 了。

而最沒有辦法確定的,大概就是國光的「強項」,他可以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它的外部成本了,國光宣稱在縮小規模後,每年可以創造出2千8百億的GDP,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則認為只有3百60億,報告裡回應到陳吉仲只算了「乙烯、苯、甲苯、二甲苯」四種「商品」的價值,卻忽略了上下游及相關產業關聯效果;這個話沒有錯,將來國光創造的經濟利益會接近2千8百億的版本,或者3百60億的版本,恐怕要看它的產品是不是的確能供應國內的產業鍊,創造收益及工作機會;而這恐怕也是決定國光是不是會留在台灣的最關鍵因素,打從六輕建廠以來,石化業就已經是以上游產品的再製品出口為最主要獲利來源,這個產業鍊的就算存在,恐怕也不像國光所估計的那麼大(這個討論,請參見這三篇:一、二、三)。

國光承認的外部成本:每年2、3百億

不過有人喜歡賠錢去搞開發,好像不大關環保署的事情,而「外部成本」的計算,就稍微有一點關係了。在這方面,國光的計算和陳吉仲算 的,也是天差地遠,跟兩邊在計算經濟利益上,是完全倒過來的,國光算出來的外部成本,在每年217億-326億之間,而陳吉仲則是在國光必然導致地層下陷,以及地層下陷必然導致高鐵無法營運的前提下加上了近1千億的成本上去,成為可能超過2千億的數字。

不管同不同意陳吉仲的算法,起碼國光承認的就有一年2、3百億,而同時他們又認為可以賺那麼錢,不過在報告裡,國光並沒有同意要把這一筆「外部成本」給內部化、再吐出來,把這些外部的損失給彌補掉。

國光石化的填海造陸區域剛好把紅線所標示出的白海豚迴游路線卡住,這是國光「白海豚轉彎說」的由來。(資料來源:國光石化環評報告書)

至於中華白海豚的保育,雖然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所率領的團隊,仍然認為,白海豚可以透過一些措施,以誘導的方式,讓牠們通過國光廠區水深約17公尺的北堤,不至於形成阻隔效應,使得白海豚滅絕,不過,在上一次的初審會,周蓮香透過助理發表聲明,表達建廠之後,仍然有長期的不確定影響,而「這些措施是建立在『一定要蓋』的前提下,而且這些措施有很高的實驗性質,必須經由嚴格監督,但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衝擊。」

這說明了開發單位委託的環評報告的基本邏輯,而這個邏輯,也必須是判斷的時候,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

不過,決定環評最後結果的,終究是政治,在4月3號,總統馬英九現身彰化「搶戲」,並在 第二天釋放出「國光移到水深10公尺處」的訊息之後,大家都嗅到了「國光轉彎、白海豚不轉彎」的味道,而最近各種「外移」的傳言 也不斷。

人是誰殺的?

如果國光要「下台」,有幾個可能版本,重點在「人是誰殺的?」。

第一,由總統或者行政院宣佈停止國光的計劃,這個方式,馬英九及吳敦義要負起最大的責任;第二,由環評會議決議「不予開發」,這變成由環評委員來扛責任;以及第三,在環評會議「有條件通過」,但這個條件是國光不能接受的條件,由國光來宣佈放棄開發,這樣起碼形式上是國光沒辦法達成環保的要求,自己放棄的。

在經濟形勢變遷、政治氣氛改變的條件下,前面說的第一種情形,是最符合現實、也最具有責任政治意涵,變數也最少的方式,但是馬英九在考慮到不想失去贊成國光石化選票的情形,以及他「不沾鍋」、「沒有LP」的習性,恐怕是最不會採行的方式;第二種方式,則不是習慣政治操作的環評會議裡的邏輯,如果要做到,不但需要環評委員「硬起來」,更重要的恐怕是環保署長沈世宏得要有肩膀,這又與我們一向認識的他,有一些落差;而第三種方式,則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但只怕可能性最大。

在國光已經鬆口接受「海水淡化」的方案,現在這個讓國光不能接受的條件,大概也就是「移到水深10公尺處」說了,這早被國光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並沒有出現在最終版的環評報告書裡;而這個想法,不但馬英九說過,吳敦義也說過, 它是否成為國光的「下台階」,將在21號揭曉。

國光石化終極之戰
終結國光石化的戰役,終於即將到來。(攝影:陳寧)

由國營事業中油出資43%的國光,靠著台灣政府禁止石化業上游到中國投資的政策工具,把民營石化業者綁住,希望延續台灣作為上游生產基地的位置,目前在兩岸ECFA排斥本地石化業,以及「東協十加一」區域經濟架構下,這個基礎已經喪失,環境運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於不斷揭露訊息、動員群眾,以及進 行教育工作,最終產生了小而關鍵的政治力量、「決戰署外」。

如果不是為了中國這個全球工廠對石化業產品的需求,台灣不會有六輕,也不會有國光;在全球與區域體系下,污染隨著資本跨國擴散,在它的背後,則是在這樣的競爭的經濟體系下,無限擴張的生產,421國光石化終極之戰,不只要在本地,防止中油、經濟部逆轉闖關,而且也應該是將反國光的運動經驗輸出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