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學術言論自由 反對鴨霸財團欺壓研究學者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我們有氣候變遷政策嗎

周桂田(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教授) 2011年 03月31日 照片拍攝與來源:張樂群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94403893914038&set=a.194401247247636.41355.100000332866168
「荷蘭政府針對一項有爭議的治水計劃,在2年內進行4000小時的公民討論,最後才調整定案」。李鴻源教授月初在青年學子爆滿的氣候變遷與產業政策研討會中直言,政府決策的危機在於各部會缺乏協調各搞各的,並在決策過程中嚴重缺乏公民參與,因而出現正當性危機。因此,經濟部可以為了衝刺短期的GDP成長,力推高污染、高耗能而低附加價值的國光石化,而忽視國際減碳要求與綠色公約制裁的風險;更無視各界的呼聲,特別是學界要求更謹慎、更清晰擬定國家未來20年的經濟發展主軸與藍圖之對話與溝通。


依最新的資料來看,台灣在2010年CO2人均排放量升高至11.53噸,排名更提升至全球第16名,而在5百萬人口以上國家台灣更名列第6。因此,無論是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時代或去年年底墨西哥坎昆COP16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減碳要求,台灣絕對在首要名單之列。我們不禁要問,政府有擬定完整的氣候變遷政策嗎?


就經濟層面來說,學界已清楚指出,台灣未來的石化產業須擬定朝向高附加價值的特用化學原料來規劃,以補給包括六大新興產業的需求。而這部分的規劃以三輕、四輕設備更新已相當足夠,並符合經濟部宣示「內需為主、外銷為輔」的原則。而若國光石化設廠,將使得目前乙烯自給率達300%、相當比率之上游石化產品(包括汽油柴油)外銷規模更加擴大;而這些產品附加價值低,且排放高污染、高額的二氧化碳更增添經濟的不正義。亦即,除了國內其他產業須平均受到綠色公約制裁,更如李鴻源所指出的,在全球市場對產品與製程「碳揭露」的推行之下,2012年後台灣有許多產品將因此無法進入國際市場,而遭受嚴重的貿易損失。


面對這麼大的國安層級問題,政府是否需要更廣泛、更謹慎的傾聽各界聲音,而非如目前急就章的想透過已高度不受信任的環評強度關山。尤其,馬總統近年來不斷宣示,在氣候劇烈變遷之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勢必淘汰」,並「應重視風險溝通」,我們認為,政府目前的作為與總統的指示強烈的背道而馳,不但數度進行錯誤的政策置入性行銷,提供民眾偏誤的數據,更迴避與學界正面、透明與詳盡的對話。


匯集各界共識避爭議


就科技治理與風險溝通機制上,目前我國決策及環評機制較屬於專家治理模式,由政府先行決策定案,再交由科技專業評估的環評審查與否決,最後企圖「說服」民眾。而這套線性的、先行風險評估,再進行風險管理與風險溝通的模式,面對各界高度的爭議,正當性已經相當低。尤其,環評委員大都侷限於科技專業,以有限的風險評估來作為最終的決策依據,對環評委員的專業與道德性壓力本來就不小,同時又有政治指導的陰影,已受各界詬病許久。


因此,依目前體制設計的缺失,建議馬總統應啟動所倡議的風險溝通,如同荷蘭、歐盟或WHO就產業、社會、國會與政府進行全面的共識匯集。除依據行政程序法進行行政聽證,並應鼓勵各部會、國會、全國各界進行廣泛的公眾參與討論。尤其,其先後應先匯集石化政策環評之共識,審慎的決定未來20年國家重要的經濟主軸,方能進行目前有高度爭議的國光石化個案環評。我們認為,唯有公開、透明的確立上位的石化產業、能源與減碳政策的依歸,才能將目前高度爭議的經濟、健康、水資源、地層下陷、農糧安全、世代正義等議題一一釐清。建議總統不侷限於下位的「不干涉環評程序」技術主義來回應各界的呼聲,才能真正面對在國安之氣候變遷層次下黃金十年的經濟路線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