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學術言論自由 反對鴨霸財團欺壓研究學者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環境前線:風險台灣的寂靜春天

文章作者:趙家緯
文章出處:環境前線:風險台灣的寂靜春天

「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比如說,鳥兒都到哪兒去了呢?許多人談論著它們,感到迷惑 和不安。園後鳥兒尋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隻鳥兒也氣息奄奄,它們戰慄得很厲害,飛不起來。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 著烏鴉、鶇鳥、鴿子、樫鳥、鷦鷯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營田野、樹林和沼地。」
「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已使自已受害。」
 ──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


重訪《寂靜的春天》

1962年9月27日,描寫殺蟲劑濫用對公共健康以及生態衝擊的《寂靜的春天》正式出版。書中仔細分析農藥在環境圈中的流布,以及其對生態以及公共健康的危害,更重要的訊息是,本書揭露了人類毫無反思性對科技進步的追求,將如何反噬生存的根基。
50年來,此書被視為環境文學的經典,啟發近代環境運動,甚至1970年代的美國環保署的成立、國家環境保護法、潔淨空氣法等重要環境行政管理組織建置與法規的擬訂,此書亦有貢獻。
而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寂靜的春天》則因被選入高中英文課本之中,成了大家最熟悉的環境文學作品。只是教授該課時,多僅著重於其運用的單字、句型,而未能一一剖析瑞秋.卡森在此書撰寫與出版過程中所親身遇到的各項壓迫。此般去脈絡化的教學方式,失去了環境文學的本意。
由於瑞秋.卡森在書中直指DDT是導致寂靜春天的元凶,因此該書出版過程中,遭逢殺蟲劑製造商的大力打壓。如Velsicol公司即控告向該書的出版社以及刊載卡森文章的《紐約客》雜誌,意圖以法律手段阻止該書的出版。
阻 止手段失敗之後,Velsicol旋即編列了25萬美元的經費,興起反制宣傳行動。例如刻意形容卡森同情共產黨,甚至還抹黑她是受雇於蘇聯的宣傳人士,刻 意以此書來致使西方國家農業生產力的降低。直至今日,此類攻訐仍舊持續,只是改披上「DDT的禁用導致非洲百萬名孩童因瘧疾喪命」此類道德外衣。
但實際上,卡森女士於殺蟲劑以及化學物質管理上的態度是極為務實的,如其表示「化學物質在現代生活中的確有其角色」,但她要求公民擁有瞭解這些殺蟲劑的潛在風險以及使用方式的知情權。
雖 然該書遭到業者們的大力反撲,貼上各類惡意的攻訐,但因當時總統甘迺迪對此書觀點的重視,旋即要求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檢視書中所指陳殺蟲劑的危害,並提出 專案報告。而該報告所揭露出當時的管制漏洞,也旋即修正,如當時法規規定,當美國農業部不核准某個殺蟲劑上市時,若業者提出抗議,則農業部仍需發出為時5 年的「暫時核准證明」,直到證明其有害。
最終美國於1972年宣佈禁止境內DDT的使用,但各製造商仍是可持續出口至他國,而至今每年全球每年仍生產約4千噸DDT,但用途則被嚴格限制。只是1964年即因乳癌過世的卡森女士,來不及看到70年代因《寂靜的春天》所興起的變革。
然而若要紀念50年前瑞秋.卡森拖著病體,卻仍執筆敲響一聲又一聲的警鐘,最適切的方式是檢視這50年來,在化學物質管理以及環境知情權上,全球以及國內的發展程度。

健全化學物質管理 封印潘朵拉之盒

《寂靜的春天》揭開了化學物質管理的黑盒子,但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於本月初所出版的《全球化學物質展望》(Global Chemicals Outlook)中指出,當前在化學物質管制上,仍面臨以下的挑戰:

˙在當今市場上的大約14萬種化學物質中,曾進行過人類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的化學物質,僅占一小部分。
˙2009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針對212種化學品的研究發現,每一種化學物質都可以在一部分人群的體內被檢測到。
˙根據WHO的評估,2004年時全球因化學物質污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近5百萬人,佔總死亡人數的8.6%以上。
˙而根據歐盟化學物質登錄制度(REACH),有超過3千種化學物質被認為擁有水域生態毒性。
˙全球因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管理不善所導致的經濟損失,估計約達為2,363億美元。汞污染對健康和環境的破壞估計為220億美元。

近 年來各國亦採用進步的化學物質管理策略,來減少其危害,如印尼自2001年起即開始推行國家綜合蟲害管理,使農業產量增加的同時,卻可降低化學物質的耗 用,根據評估該方案在20年間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相當於印尼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65%。而在組織量能調整上,巴西與哥斯大黎加則設立了化學物質 安全管理委員會,統合各部會間針對化學物質管理上的紛亂。烏干達亦將化學物質管理的整合,列為該國國家發展計畫的一部分。
但根據此報告評估,在2050年之前,全球化學物質每年的銷售量仍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因此若要有效減少前述的危害,避免寂靜春天到來,該報告提出以下的建議:

˙運用系統的方法和評估手段,監控化學物質風險,及其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
˙分析化學物質濫用所導致的經濟損失;
˙通過並實施法律,確定化學物質控制方面公部門和私部門各自的職責;
˙進一步制定和公開商業化學物質對健康和環境影響的適當規範;
˙提供公民組織在各個層次積極參與化學品安全方面的決策的權利。

瑞秋˙卡森的遺緒:不可剝奪的環境知情權

大 眾對環境污染的知情權,是卡森女士最基本的訴求,而正因其挺身揭露化學物質潛在風險後所遭逢的業界的大量反撲,更證成公權力介入制定相關法規的重要性。因 此美國1986年即制定緊急計畫及公眾資訊公開法,開始推動毒性物質排放盤查登錄制度(TRI),揭露各污染源的排放資訊。而於1992年首次地球高峰會 所制訂的里約宣言中,亦將「在國家層級,每個人均有獲取公部門所蒐集的環境相關資訊的權利,包括在其社區內與有害物質排放相關之經濟活動」列為永續發展原 則之一。
為實踐此原則,由聯合國歐洲經濟理事會於1998年,通過的《奧胡斯公約》(The Aarhus Convention),明確指出對於環境相關政策,民眾應有資訊獲取權。因此今日,各國公民可輕易掌握其住家污染每年各類有害物質的排放量,而學界更可 依照此類公開資訊,進行監督。
例如美國麻州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即以TRI的資訊為基礎,根據各污染源每年污染物質排放量、暴露人口數、暴露人口中的階級以及族裔結構等資訊,頒布百大有害空氣污染者的評比(Toxic 100 Air Polluters)。
根 據其最新排名的結果,排名第一的是Bayer集團,第三的是通用集團,而資助許多暖化懷疑論遊說行動的Koch企業,則是排名第五。於美國設有3座石化廠 的台塑企業名列第79。在環境知情權相關法規的保護下,該研究單位可免於法律興訟的威脅,監督污染者肩負其責任。而此類場景,想必是卡森女士所樂見的。

台灣的寂靜春天

若 將視角從50年前的賓州斯普林代爾市挪回2012年的台灣,您將會驚訝的發現,從化學物質管理制度到環境知情權的確保,台灣的腳步卻是遲滯的。如在化學物 質管理上,長久以來以電子業以及石化產業為工業發展主力的台灣,卻未曾意識到該兩類產業大量需求新興化學物質的此類特性,將致使龐大的健康以及生態風險, 因此在唯有更積極的管理制度的引入與建置,方能避免其危害。然而時至今日,台灣仍未有化學物質管理的專責單位,亦未如歐盟建置化學物質登錄制度。
在降低化學物質風險上,唯一可堪慶幸的現象則是,目前台灣每公頃農田的農藥使用量,已從2004年的12.56公斤,降至2010年的9.62公斤。
環 境知情權上,從台塑控告中興大學莊秉潔老師的事件上,即可知道該公司還停留在50年前美國化工業的思維,但此現象卻是公部門欠缺對環境知情權的確保所致。 因此出現了我們在台灣,可以輕易的上網查詢到台塑德州廠或是台塑在中國大陸投資的華陽發電廠的排放資料,但要指陳六輕排放量佔中部空氣品質區排放量的比例 時,卻會遭到企業興訟、而環保署長更支持此行為的荒謬現象。
「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更與人們所 熟悉的佛洛斯特(R. Frost)的詩歌中的道路迥然不同。我們長期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我們能在上面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 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在等待著。這條路的另一個叉路—一條很少有人選擇的叉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後唯一的機會讓我們保住我們的地球。」
因著高中英文課本的收錄,我們熟知《寂靜的春天》中的警示,但若台灣在本書出版50年之際,仍無視前述在化學物質管理制度以及環境知情權上的制度隙縫,繼續執迷於那條仿佛舒適平坦的道路,則前述的場景,將非想像,而是此遲滯型風險社會逐步擁抱的真實。(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呼吸的風險PM2.5

文章作者 : 朱淑娟、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陳添寶、陳慶鍾、葉鎮中、陳忠峰
文章出處: 呼吸的風險PM2.5

點上一炷香、燃燒紙錢,祈求生意興隆、閤家平安。元旦豔麗的煙火秀開始了一年的期待。走過車水馬龍的城市,公車專用道上車輛從四周呼嘯而過。秋冬時節,冷冷的空氣,經常灰灰濛濛的…
遇到這種情況,有時想咳嗽、呼吸有點不順、眼睛微微刺痛,感覺空氣中,似乎有看不見的什麼……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家住高雄,去年秋冬發現空氣品質不好,每天上班都看到空氣霧濛濛的。上環保署網站一查,發現空氣品質真的很不好,主要是懸浮微粒濃度很高。這個發現觸發她想了解能見度與空氣品質之間的關聯,於是從2012年2月,開始了連續100天的觀測。

她的做法是,每天從高雄辦公室往柴山方向連續拍攝,觀察後發現柴山真是千變萬化,而這些變化跟季節、天氣型態大有關係。她發現,2月跟3月柴山有一點不同,2月可看到一點柴山的線條,3月幾乎都看不到。4月對流比較旺盛,擴散比較好;5月夏季擴散很好,5月1到10日,有六天狀況比較好。」

她的發現證實,即使不看監測數據,也可以從天氣觀察空氣汙染的情形。視線不好時不一定是水氣產生的「霧」,而是因為細懸浮微粒PM2.5粒徑小,陽光碰到折射後影響能見度,這種情形稱為「霾」。

「以台灣來說,北部的情況是霧的機會比較多。」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中、南部卻是霾的情況遠大於霧,搭高鐵只要過了苗栗以南,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霾,大部分都是空氣汙染所引起。

今年8月起PM2.5納入管制

空氣中飄浮著一顆顆看不見的灰塵,稱為懸浮微粒,顆粒有大有小,小於或等於2.5微米(µm)的粒子,就稱為細懸浮微粒PM2.5,只有頭髮直徑的1/28。
PM2.5隨著呼吸進入人體直達肺泡,引發心肺疾病、長期暴露甚至會引發癌症,已經成為全球最關注的新興汙染物。

從今年8月起,PM2.5納入台灣空氣品質管制並啟動標準監測,是30年來重大的空氣品質立法。

工業化較早的英美,在1960年代就有《空氣清淨法》,台灣也在1975年制定《空氣汙染防治法》,管制懸浮微粒PM10、臭氧、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五個汙染物,同時以「空氣汙染指標PSI」來呈現空氣品質。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表示,PSI是美國比較早期的指標,以這5個指標汙染物換算,看那一個汙染物對PSI貢獻最多,就以那個汙染物當作指標汙染物。並分為5個空氣品質等級:良好、普通、不良、非常不良、有害。

到了1990年代,歐美從流行病學發現,只管制這五項汙染物,不足以保障民眾健康,主要是懸浮微粒中,有更小的粒子PM2.5,鼻毛無法阻絕,一旦吸入對健康就有重大影響。

來源眾多 對健康影響大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部長錢建文指出,長期研究已明顯看出,PM2.5對健康有明顯效應。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主要的影響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 整、心肌梗塞、腦中風。長期居住在PM2.5濃度較高城市的民眾,這些疾病的發生率都比較高。甚至某一天PM2.5濃度突然上升,當天或隔天,因為這些疾 病去看急診、住院的人數也會上升。

研究顯示,PM2.5也是引發肺腺癌的原因之一,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目前一年約有7000個病例,許多肺腺癌患者並沒有抽菸。

錢建文表示,抽菸主要會引發上皮癌,肺腺癌上升跟PM2.5關係滿大的。

1997年,美國制訂PM2.5標準,2006年再加嚴管制,日平均每立方公尺35微克、年平均15微克。日本也在2007年跟進美國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日平均值25微克、年平均值10微克。直到現在,各國標準還在不斷檢討。

台大職衛所教授詹長權表示,美國2007年重新檢討PM2.5標準時,就提出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公尺10.7微克時,就可以看到健康效應。另 外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的流行病學觀測也發現,當7.5微克時就有效應,最後才會建議PM2.5年平均標準應訂在10微克。

反觀國內,由於PM2.5成因複雜、管制困難,環保署直到2011年以前都未立法管制。只從1996年起,在全國76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加裝PM2.5自動監測設施,希望了解台灣PM2.5的汙染情形。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分析,PM2.5有大自然產生的、有人為的。人為的來源又可分原生性、衍生性兩種。原生性包括汽機車、工廠排放、二手菸、燒 香等燃燒行為。衍生性則是,工廠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在空氣中經過光化學反應後,轉成PM2.5的粒子狀態。

工廠排放的細微粒含較多有害物質

在眾多排放源中,有一大部分來自火力發電廠、石化廠、煉鋼廠等工業。而且工業排放的細懸浮微粒中,又含有較多有害物質,一旦沉降到地面,工廠附近居民的健康風險也比較高。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強調,PM2.5裡面有非常多成分是戴奧辛、重金屬成分,距離工廠近的民眾承受的汙染濃度也較高。

但遠離工廠的民眾,並不是就可以免除風險,工廠排放的汙染物,在大氣中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PM2.5。成大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吳義林指出,由 於工廠排放的汙染物化學反應會很久,排放和受影響的地方會不一樣,影響範圍跟排放距離變大,例如六輕產生的臭氧,影響最大地區不在雲林,而是嘉義。

從嘉義縣番路鄉的高點往下看,整個嘉義市、嘉義縣,好像罩上一層厚厚的面紗,這就是細懸浮微粒造成的迷濛景象。

而歷年來發生的重大空氣汙染事件,也都是因為工廠意外事故引起,例如1965年東南化工硫酸氣體外洩,92位師生急性中毒。1978年中油氰氣外洩,1人死亡、443人中毒。1990年台塑仁武廠氯氣外洩,34人中毒 。

近年發生的重大空氣汙染事件包括:福國化工廠爆炸、彰化線西鴨蛋戴奧辛汙染事件、高雄潮寮空汙事件以及六輕多次大火等等。這些事件不但造成民眾急性中毒,農產品也受到汙染,顯示空氣汙染問題,同樣會影響人民飲食安全。

境外傳輸汙染大 卻難掌控

此外,工業汙染物還有跨境傳輸的問題,台灣位於亞洲季風區下游,東北季風盛行時,鄰近國家的汙染物也會傳輸到台灣,估計約38% 的細懸浮微粒,就是來自跨境傳輸。
在金門,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岸廈門工廠林立景象,金門本地工廠、汽機車都不多,但受到對岸工廠的汙染排放影響卻很大。

前環保署監資處簡任技正張順欽說,金門的空氣品質狀況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天主要吹西南風,空品比較好。東北季風吹時,每年九月到隔年四、五 月,空氣品質較容易受到來自中國大陸沿海汙染排放的影響,空氣品質較易超過標準。統計2011年1月到5月,總計有11天超過空氣品質標準。

為了監控境外汙染物,2004年環保署在海拔2880公尺高的南投鹿林山,設置空氣品質測站,包括中南半島生質燃燒、沙塵暴監測及預警,都依靠這個測站。

環保署監資處副處長李建德強調,東南亞生質燃燒主要來自越南、泰國、緬甸,每年影響台灣最明顯的季節是3月份。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王聖翔表示,春天時在鹿林山可以觀測到比較高的氣膠光學厚度,就是因為東南亞生質燃燒,氣膠從那裡傳送到台灣上空,約3公里的地方,就可以完整捕捉到。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副研究員許桂榮分析,3月高山常受到中南半島生質燃燒汙染物的影響,生質燃燒排放到這邊後,下雨把裡面的致酸因子,例如硝酸根、硫酸根全部帶下來,導致酸雨現象的發生。

有時特殊的天氣,也會引發河川揚塵,導致懸浮微粒瞬間飆高,像台東卑南溪口、高屏溪、濁水溪口的懸浮微粒,有時會上升到每立方公尺上千微克,空氣品質達到危險級。

詹長權觀察,1994年到2007年之間,以台北600萬人左右的都會區來看沙塵暴影響發現,這14年間有33萬2千多人死亡,其中心血管疾病28%、呼吸道10%。
 
另外心血管疾病在沙塵暴來當天就會升高,大於65歲更明顯。他指出,一次沙塵暴在台北600多萬人,會增加16個死亡,一年沙塵暴次數440個死亡,「這就是衝擊,這就是公共衛生的衝擊。」

柴油廢氣已是確定致癌物

為了了解空氣品質,環保署在六個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設置交通測站。環保署監資處科長劉志堅分析,交通測站所監測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pm2.5等各項汙染物,約是一般測站的2倍多。

另外台灣有20萬輛柴油車,其中跟民眾生活最密切的是公車,而今年6月,國際癌症研究署已經將柴油廢氣,從可能致癌,提高到確定致癌物質。

台北市公車專用道林立,民眾在公車專用道等公車,車輛從前後呼嘯而過,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站在公車專用道上量測,當多輛公車駛入專用道,廢氣加上揚塵,導致PM2.5瞬間升高。此外台灣有2100多萬輛汽機車,排放的汙染,也是細懸浮微粒PM2.5的重要來源。

環保署計畫推動柴油車,改用電動車來改善空氣汙染,但車輛政策一向不容易推動,過去包括淘汰二行程機車、補助瓦斯車等成效都有限,車輛汙染恐怕一時也很難大幅減量。

生活中的PM2.5來源可觀

此外生活周遭的PM2.5來源,除了汽機車、二手菸、傳統習俗的拜香、燒紙錢等跟燃燒有關的行為。另外煙火秀、鋒炮秀,也會導致下風處,汙染瞬間飆高。

彭啟明實地觀測,當101煙火一釋放,煙就往下游排放,距離七、八公里遠的古亭測站,懸浮微粒濃度在1個小時到達到每立方公尺43微克左右。他強 調,那是1個小時的平均值,如果是瞬間最大值,則可能破百,如果在現場,恐怕還會達到300微克以上。煙火微粒中含有金屬及複雜化學成分,對健康影響很大。

民間推動立法

2010年,國光石化環評過程中,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提出「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影響」。他強調PM2.5跟壽命的關係,國光石化營運後,全台每人平均會減少23天壽命,西半部能見度明顯減少50~200公尺。

這分報告引發各界對PM2.5的關注,隨後彰化醫界聯盟推動PM2.5立法,2011年2月邀請馬總統參加反國光石化餐會,馬總統當場承諾管制,並強調:「我回到台北就立刻要求環保署進行,該修法的修法、該修改行政措施的修改行政措施,務必要做到管制。」

馬總統的承諾,讓環保署有點措手不及,研究還未完成、監測時間太短、標準方法又未建立,因此過了半年都尚未對外發布任何訊息。彰化醫界聯盟認為,環 保署立法速度太慢,於是他們舉行記者會、開國際研討會、並在2011年11月總統大選前,到總統府以及各黨候選人辦事處,邀請候選人參加研討會。

醫界聯盟強調,出生是國安問題,老年也是國安問題,老年人的健保支出很可怕,少子化導致兒童已經很少了,要好好保護他們的健康。除了制定政策,設定時程外,最重要是不能再讓高汙染的產業,在台灣繼續擴廠。

彰南動物醫院醫師林世賢質疑,「馬總統停掉八輕國光石化我們可以肯定,4月3日總統承諾要將pm2.5列入空汙管制項目,但至今已經7個月了,卻毫無作為,到底是馬總統無能、還是環保署無能又敗家呢?」

標準爭議

2011年12月,環保
署終於發布「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將PM2.5納入「空氣汙染防制法規」,現行空氣品質標準包括:總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鉛等七項,加計PM2.5後總計有八項。

謝燕儒說明,PM2.5空氣品質標準納入管制,標準是:24小時值每立方公尺35微克,年平值15微克,這個標準跟美國、日本一致,預計以10時間、到民國109年達成目標。

針對這個標準,各界有不同看法,主要是認為,不同地區空氣風險不同,標準也應該有所差異,不應該直接採用美國標準。另一方面,礙於馬總統承諾,工業部門不敢公開反對,民間團體卻一面倒認為標準定得太低。

環保署前署長陳重信表示,環保署一再宣稱現在預告的是與美國、日本同樣的標準,但美國每平方公里才30人,台灣平均600多人,「將同樣的數據套在我們身上,足夠保護人民的健康嗎?」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葉光芃說,已經越來越多證據證明,WHO的標準還是沒有辦法保障人民健康,管制標準應該是沒有上限的。

謝燕儒則回應,訂定標準可以考慮兩個前提,一是健康效應,另一個是控制技術,美、日都以健康效應為主要考量,環保署也是以健康考量來訂定標準。

手動、自動監測惹爭議

然而引發爭議的還不只是標準,還包括監測方法。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表示PM2.5的量測方式非常複雜,一般有人工採樣、連續自動監測方式;人工採樣又有炫風式手動法、衝擊式手動法兩種。自動方法又分為慣性質量法、beta射線衰減法,每一種方法所量測的數據都不一樣。

從2006年起,環保署在全國76個測站採用自動監測法,但發布標準後表示,世界各國都採用手動監測法,做為判定PM2.5標準是否達成的依據,未來台灣也會以手動法所測數值,來比對PM2.5標準是否達成。

環保署為了比對兩者差距,2011年4月起,在76個測站中的8個,以手動法監測,用意是比對手動、自動的測值差異。比對後發現手動比自動少了三成,這也引發外界質疑,環保署以更動檢測方式來美化空氣品質。

朱雨其表示,初步推斷原因是因為台灣的溫度、濕度高,手動時濾紙經過烘乾,所以測值比較接近真實值。他強調,一般都是以手動做為標準方法,在美國也是這樣,稱FRM。

不過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黃敏生不認同這個說法。他表示,台灣空氣不會因為改變一個方法就變好,「如果我們用這樣的駝鳥政策就可以把空氣變好,那請問我們的人民有感嗎?事實是人民還持續活有毒的空氣當中。」

另外,手動監測法3天採樣一次,自動監測法則每小時都有監測值,未來這2種監測方法該如何比對、民眾又要如何得知實際空氣品質跟標準差距多少、環保署要如何對民眾提出預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

室內空氣品質未納管

另一項爭議是,目前《空氣汙染防治法》只管室外、不管室內,但在室內空氣不易流通,汙染可能更大。實際在車內點燃香菸就發現,PM2.5上升濃度相當驚人。

即便熄了菸,等到菸味都散了,PM2.5濃度還高到200多微克,相當於沙塵暴來時的數值。彭啟明曾實驗,在一個沒有冷氣的密閉空間,點菸後約需要一天,PM2.5濃度才能完全降下來。

然而二手煙對小孩的影響最大,小兒科門診發現,越來越多小孩咳嗽病例,許多就是因為吸入二手菸的微粒所造成。

錢建文表示,兒科醫學會統計,台灣兒童氣喘有逐年上升趨勢,10年前的發生率約3%~4%,現在是10%左右,10個小朋友就有一位是氣喘兒。這跟二手菸、 三手菸或空氣汙染,都有直接關係。

生活中如何減少暴露過多的細懸浮微粒?錢建文建議,家裡如果有易受感族群,包括小朋友、老人、有心血管疾病、氣喘的病人,要減少燒香的暴露,二手菸是絕對要避免的。

他也建議,民眾騎機車時最好戴口罩,雖然戴口罩無法完全阻隔PM2.5,但約可減少1/3。另外,當空氣汙染很嚴重時不要出門,而且要緊閉門窗,因為PM2.5室內、室外濃度很接近,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來淨化空氣。煮菜時最好避免熱炒,或是要開除油煙機。

2011年11月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未來指定的室內公共場所,包括PM2.5等多項空氣汙染物也會納管。不過這只限於公共場所的室內,住家、辦公室等私人場所還是要民眾自己提高警覺,才能減少空氣汙染。

而室內細懸浮微粒標準,應該如何訂又引發另一波討論,前環保署長陳重信認為,民眾90%的時間都在室內,而且台灣很多住啇合一的大樓,空氣品質非常複雜。至少針對一些敏感地區,例如醫院、學校等的室內空氣標準,應該比室外嚴格。

有了目標 如何達成?

環保署從今年8月起,實施PM2.5空氣品質標準,日平均值每立方公尺35微克,年平均值15微克。但目前除了東部地區,整個西半部全數超過標準。未來如何減少排放並達成目標,挑戰才剛開始。

目前環保署推動的減量措施,包括加嚴汽機車含硫量排放標準,大幅加嚴石化業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標準。謝燕儒表示,今年6月發布加嚴鋼鐵業燒結爐排放標準,主要在高雄中鋼有4座廠、台中中龍有2座,這些爐比較老舊,雖然符合現在的排放標準,但排放的量還可以再改善。

加嚴特定工廠排放標準可達到一定減量成效,但基於經濟考量,減量通常不足。學者認為應該從改變產業政策做起,同時建議燃煤電廠,應全面改燒天然氣。

莊秉潔舉例,通霄電廠從2000到2002年改燒天然氣後,排放的硫氧化物從1997年2萬公噸,減到2007年44公噸,減少了將近100%。

謝燕儒回應,電力業不管是粒狀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都很可觀(這些物質都是PM2.5的前驅物),已經開始跟台電展開研商,要求加嚴排放標準。

不過台灣的電力結構中,石油、煤炭占了八成,天然氣只占8%,天然氣成本比燃煤高,會增加發電成本,台電至今尚未同意加嚴排放標準。

總量管制未落實

目前台灣較嚴重的空氣汙染物,是懸浮微粒和臭氧,全國超過半數縣市一或兩項汙染超過空氣品質標準。

朱雨其分析,北部的空氣品質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冬天時相對比較差。南部冬天時因位於中央山脈背風面,擴散條件不好,從雲嘉一直到高屏,冬季到隔年初春空氣品質相對比較不好。

目前全國分為七個空氣品質防護區,2010年全國PM2.5手動年平均值19.84微克,其中高高屏汙染最嚴重,每立方公尺達到24.47微克,是宜蘭、花東地區的2倍,原因就出在高雄有高比例的重工業。

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表示,全國列管的空氣汙染廠家約7000多家,其中超過4成在高雄市,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約佔全國1/3,鋼鐵廠排放的二氧化氮超過8成,石化業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有1/3在高雄市。

為了改善高高屏空氣品質,民國88年環保署在《空氣汙染防治法》第8條中規定,汙染量大的地區可公告實施總量管制,在管制區內推動強制改善措施。

不過這樣一個立意良好的立法條文送到了行政院後,卻在空汙法第12條加註了必須「會同」經濟部一起公告,而經濟部基於經濟考量至今未同意公告,總量管制於是空有法規,至今卻無法落實。

張豐藤強調,如果不訂出總量管制,只有個別廠商的排放標準,即使已經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的地區,廠商還是會毫無節制持續增加。這樣最大的問題是,即使每根煙囪都達到標準,汙染總量卻會越來越多。

錢建文表示,要達到標準,工業一定要增加成本做回收設備或改善空氣汙染。但另一方面,因為PM2.5減少了,人民健康改善了,節省的健保費用利益遠遠大於工業改善空汙,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他強調,最重要是我們執政者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其他技術性的東西,反而沒那麼重要。

細懸浮微粒PM2.5管制即將上路,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立法,但匆促立法下許多減量措施還未成熟,如果沒有減量決心,目標恐怕也很難達成。

然而空氣不只是環保問題,而且是人命、健康問題,以保護空氣品質為前提來思考政策以及人類行為,才符合永續環境的思維。

台塑告學者民事第三次審理 法官:台塑撤告可能更能回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