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學術言論自由 反對鴨霸財團欺壓研究學者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國光石化 反映出脆弱的產業政策

文章出處: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70900395,00.html
2010-07-09 中國時報
作者:周桂田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生醫暨科技倫理中心政策組召集人)

  正當中研院院士會議與會學者提出提升台灣經濟轉型的六大新興產業議題,我們看到具有前瞻、善用科技優勢、擘劃下個二十年永續未來之經濟社會藍圖。另一方面,《中國時報》日昨報導學者提出警示,國光石化空汙擴散全台在未來將導致每年增加數百人致命。很明顯可以看到,政府在規畫台灣的產業政策,仍徘徊在前瞻永續與環境、健康、社會不正義的典範中躊躇。

  前者的典範揭示,台灣將積極的擺脫過去代工、高社會環境成本,而精微思慮台灣的優勢,邁向前瞻與永續的社會經濟發展。後者則是複製近三十年來高汙染、高耗能、環境與健康成本高度外部化、去管制化的經濟生產結構。問題是,台灣是否能夠再承受舊有的經濟生產典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思考。其一,台灣目前的經濟生產結構與配置分配問題;其二,外部成本社會之承受能耐。

  就第一部分而言,根據主計處統計,二○○八年台灣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占GDP之七三.二七%,工業約占二五.○四%,農業占一.六九%。然而,雖然工業部門GDP產值只有四分之一,但其消耗能源比占全國一半以上;相對的,台灣能源進口率達九九.三%。我們要思考的是,在能源高度依賴的結構下,台灣是否仍然要發展高耗能的產業政策?

  二○○八年工業部門占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二億五千五百萬噸之四八%,其中,化工業占工業部門排放二氧化碳之三五%,然而,化工業產值僅占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八.六七%。這麼高的排放量,卻只有不符合比例的工業產值,產業政策不但違背永續方向,更不符合產業發展的成本效益。更嚴重的是,我國目標設定在二○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量水準,是否受到國際上的承認與協議同意仍然未知。且依據日本產經省統計,台灣的乙烯自給率已經充足,在內需已足夠的條件下,是否再發展此等不永續的產業,值得慎重思考。

  至於在外部成本社會之承受能耐上,國光石化案涉及台灣沿海長期的地層下陷、超抽地下水等結構性問題,再經由六輕不斷的擴建,水資源的分配與不正義,當更為嚴重,並危及近年來媒體不斷提到的高鐵沿線基地每年平均下陷七公分的問題。而空汙的擴散不僅僅只是區域性,將擴及全國,造成健康風險與社會不正義。

  此外,彰雲嘉的汙染也關係到我國主要糧食、蔬果供應,其輸送擴散到全台各地,屆時的食品風險風暴將不可擋,而數以萬計的農、漁民生計也將受到影響。尤其,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公眾對於政府食品治理的信任已經相當脆弱,若經濟管制的結構未見改善,此類的風暴將層出不窮。

  濕地的保存、白海豚的保護是其中的一環,這一部分的濕地涉及了生物多樣性物種的保存棲地,已為國際上所重視。不當的產業開發一旦破壞棲地,涉及的不僅是物種的消失,也牽涉到對未來世代的環境正義問題。因此我們看到彰化的福興國小同學積極的投入認購濕地之國民信託運動。這些風險評估的問題遠比南港二○二開發案複雜。

  德國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也曾掀起萊茵河汙染整治與產業轉型的難題,當時,工業界也多所抱怨,指稱一旦政府要求產業轉型,將抵減國家競爭力及增加失業率云云。所幸,在有識之士對於產業前瞻、永續的堅持規畫下,德國在二○○○年後已經變成全球重要的綠能產業技術、設備輸出的優勢國,而跨出這一步的艱辛與成果也是有目共睹。

 從這些思考點,我們看到直至目前為止已經相當脆弱的台灣,在生態、社會、經濟永續發展上,已經毫無空間再停留在舊的汙染、耗能、社會、經濟不正義的產業結構上。我們需要新的發展典範,大步的向前跨出。

1 則留言: